《长安三万里》带动唐诗热!他们在长安城共话“诗之长安”

腾讯网   2023-08-01 20:00:22

电影《长安三万里》火遍暑期档,带动国民阅读唐诗的热潮。为弘扬优秀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出版重镇——中华书局于7—8月开启“唐诗三百回长安”系列活动,为读者持续提供亲近传统的文化大戏。

活动现场嘉宾与读者合影

继第一站徐州《


(相关资料图)

南开大学张静教授、北京大学周兴陆教授、读书博主赵健在方所书店与观众读诗品诗,以通识视野导读《唐诗三百首》,带领大家与唐诗三百,相逢长安。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活动开始,嘉宾们回答了一个主题性问题,为什么《唐诗三百首》被认为是必读经典。张静教授从诗的定义与价值发论,她以“温柔敦厚,《诗》教也”落点至《唐诗三百首》,张教授认为,三百首的选本体量是最适合大众阅读的。周兴陆教授同样以古语“诗者,天地之心也”讲述诗之意义,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共知、共识、共情”的概念,分别对应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情感共鸣。他认为这不仅是诗词,也是整个中国古典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需要代代传承。

提及《唐诗三百首》的选录标准,张静教授知人论世,从作者“蘅塘退士”谈起,又提到因传播赋能,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加持,使部分诗家喻户晓,但是同样有一些不太耳熟能详的“宝藏”诗篇,也非常值得我们挖掘。以一首无名氏的《杂诗》为例,她向大家展示了诗之美的一层重要内容——音声之美。同时,也点出其蕴含的思乡游子情,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共鸣。历史没有记住诗人的名字,而这一份深情,伴随着诗句穿越千年,回响不绝。

活动现场

周兴陆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将《唐诗三百首》的成书,精炼为“唐诗的经典化”。《全唐诗》四万余首,从同时代的《河岳英灵集》,到宋代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等等,至《唐诗三百首》,秉持“标举盛唐,兼顾中晚”,标尚“格局”与“格调”,既是温柔敦厚的诗教体现,又为养正化人的蒙学教材。各时代都有选编唐诗的意识,也正是唐诗经典化的过程。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方式也在更迭。张静教授认为“抖音是这个时代的绝句”,抖音表现着大众的日常生活,与绝句相似,运用极少的符号,在极短时间之内传情达意。而在文化传承的角度,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张教授真切地说,让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活着,能够触动更多人的心灵,是这一代人的责任。延续诗教传统,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科技元素和新的传播手段是有效路径。

周兴陆教授以通俗生动的例子进行解构,他认为不论是三国史事的衍生,还是杂剧戏曲的形成,都传达出一个要旨:传统需要通过新的符合时代的方式进行“演义”,才能为新的时代所接受。所谓“义”,便是要体现时代的认识,面对当今的人民群众,要思考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又能提供什么。周教授认为“活古化今”,要对诗词进行再转化、再创造,让诗词“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位老师的回答,引得现场掌声不断,主持人赵健博主总结道,亦是有幸,看到当代著名的唐诗研究者,把他们毕生的学术研究精华,通过中华书局图书的高质量出版,被更多当代的年轻人所看到,为大众打开一扇又一扇的门。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必然趋势,近期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也掀起了关于古典美学、传统诗词、大唐盛世的讨论热潮。观众席中不乏读者,特别是小读者们,期望对主角之一的李白,在电影之外有更多的了解。张静教授对李白的《玉阶怨》进行了赏评,认为读诗读到最后是读人,读的是诗人,读的也是自己。而周兴陆教授则讲到来西安见民众“吼”诗被深深打动,思及诗歌的“超我境界”,通过《将进酒》表达了李白在诗中挣脱现实桎梏而得以自由,我们也能在《将进酒》中同慨同叹,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最后,长安城里,再论长安。赵健博主分享自己的见闻,具体地讲述了在国人心中乃至世界范围,“长安”都是一个持久且深刻的印记,再引二位老师探讨。张静教授从诗词延伸,诗人们在长安行迹、创作、追忆,最后指出,长安是不用刻意标榜提醒,而熔铸在中国人基因血脉之中的精神原乡。周兴陆教授以历史为据,从古时考场、大一统的情结、汉唐向往以及国家象征等,阐述长安是中国文化强烈向心力的体现。

活动现场

讲座结束后,现场新书《唐诗三百首》(抖音名师共读版)、《

据悉,“唐诗三百回长安——名师共读会”系列活动第四场将于8月3日在中华书局举行,主题是“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唐诗与百年中华的出版”,第五场将在上海8月20日上海书展举行。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