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四千精神” 供销员口述史《筑码头 闯天下》在温首发 新视野

温州日报   2023-05-31 09:50:12

近日,由苍南税务局干部郑刚峰主编的《筑码头 闯天下——温州苍南供销员口述与影像历史》在温州首发。该书通过温州苍南供销员的口述,再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温州十万供销大军为代表的浙江人民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生动场景。

曾任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的张仁寿教授说,该书具有“抢救”史料的性质,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弥补了对温州供销员系统研究之不足。


(资料图)

记者:您为什么要创作这部作品?灵感来源是什么?

郑刚峰:我是一名税务干部,先后在平阳、苍南、洞头、龙港等四地的税务局工作过。由于职业的关系,经常接触温州的民营企业,常常被他们的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所感动。2008年开始摄影创作时,就一直将镜头对准身边民营企业中的人与物,先后创作了《温商的表情》《温州民企》《民企空间》等多部摄影专题和摄影书。2016年,我受邀前往连州国际摄影节举办个展,当时的展览总监,温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大门老师看了我的作品后就建议我可以关注一下温州模式的“家庭工业、专业市场以及供销员”这三大块,尤其是供销员群体,在当时还不怎么被人关注。

产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壮大活跃于八十年代的温州十万供销大军,冲破计划经济的禁锢,把商品意识带到全国各地,是市场经济的开拓者。尽管当时每个人出去都是为了赚钱,但对社会的贡献,所显现出来的意义和价值却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体现出来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遍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建构了“温州模式”的底色,更是弥足珍贵。虽然“温州模式”名扬天下,但专门撰写温州供销员的书稿却极少。所以我要为供销员群体树碑,为“四千”精神的践行者立传,弥补对温州供销员系统研究之不足。

记者:能否简单谈谈您的创作过程?

郑刚峰:2016年底,我开始策划和筹备“温州苍南供销员”这个项目,寻访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供销员代表人物,试图通过资料征集、口述访谈、视频录制和影像拍摄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记录和挖掘供销员当年的独特经历和人生历程。

2019年7月,苍南县工商联与龙港工商联组织开展《八十年代苍南供销员》素材征集活动,同时我又邀请了时任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杨祥银教授和苍南籍著名摄影师欧阳世忠老师,分别带领团队一起参与创作。

我们对温州苍南籍11位供销员代表人物进行比较详细的访谈,亲历者的“口述历史”,讲述了供销员的出身背景、供销经历、活动特点和主要功能,供销员当年所经历的生存方式、艰难困苦、喜怒哀乐及其人生感悟,以及他们后来的投资创业、转型创新和社会责任担当等。通过供销员的“现身说法”,真实还原那个时代的真相和人生百态。

记者:在采访苍南供销员过程中,他们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郑刚峰:那个年代的供销员大多数是农民家庭出身,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之前多在家务农,改革开放后出来跑业务,有了一定积累后就开工厂办企业。供销员是个体户,自己一个人要负责一整套企业运作的流程,出门接业务,带回来加工,然后再自己送货,都是亲历亲为,相当于一个人承担了一家企业的工作内容。

当年闯荡西南边陲的金胜都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过去读书要看出身,要领导推荐,现在是全国高考,择优录取,这就是公平。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记者:这部作品收录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每张图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您能选择其中一张分享一下背后的故事吗?

郑刚峰:本书除了对11位供销员进行比较具体详细的访谈和文字记录整理外,还精心选取了每一位访谈对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照片。这些照片,不仅有他们的个人生活照、家庭成员合影,更有他们当年所推销的各种各样产品样品,以手工劳动、半机械化为特点的生产车间和简陋的办公条件,以及他们现在拥有的上档次的企业、公司;既反映出当时苍南当地的生活环境、衣食住行条件,也可以看到他们当年跑过的码头、住过的宾馆、走南闯北的身影,落寞或快乐的神情……透过这些发黄的历史老照片,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们一路走来,所亲身经历过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艰难曲折,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坚韧的意志、成功的喜悦及其人生经历的特殊性、丰富性和时代特点。

有个供销员叫孙绍丁,这是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出跑业务时带的校徽样品。他第一个谈业务的单位是贵州一所中心学校。当时一枚校徽的价格是两到三毛钱,相对来说比较高;塑料饭菜票是根据不同规格来定价格,便宜的几分钱一张。孙绍丁待了不到一个月谈成了600块钱的业务,之后回到金乡制作产品,再送货上门。对孙绍丁来说,第一次去贵州接的单子虽然金额不大,只能勉强保本,但这第一笔收入给了他莫大的信心。

记者:这部作品生动展现了“温州模式”“四千精神”的内涵,您认为对于当下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郑刚峰:这本书不只是讲述了当年温州苍南供销员中一些代表人物的人生故事和成功案例。它们更像是一面社会的“多棱镜”、一个经济的“万花筒”,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折射出一场社会经济变革实践。我认为这些供销员的人生故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当下人敢闯敢拼的开拓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祥银说,在全球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需要应对更多的挑战和困难。由此,“四千”精神在当下温州的经济发展中,仍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激励企业家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挑战并为经济发展“想尽千方百计”。

原标题:再现“四千精神”供销员口述史《筑码头闯天下》在温首发

记者华晓露